学习!学习!再学习!如今是一个全民学习的时代,终身学习成为了我们这代仪表人一个响亮的口号。我朋友圈里有不少仪表人,时不时的刷一下朋友圈就能看到不少仪表人,每天都在朋友圈分享昌晖仪表网等站点上的碎片文章晒自己新的学习成果,一天不转就会觉得这一天不上进。当然我并不是想表达这样好或不好,因为我也会在朋友圈分享。在仪表行业从业久了常常有一个问题困扰我: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学这秘籍,看那攻略,技能依然平平,为什么我上过很多培训,依然并没有什么卵用?
回答这个问题,我先来分享一个掘地蜂的故事。掘地蜂是一种看起来很智能的昆虫。它会麻醉蟋蟀,把失去行动能力的蟋蟀拖到洞里,然后产卵,让自己的幼虫吃着这只蟋蟀长大。我们今天只看其中一个细节,在掘地蜂把蟋蟀带回洞穴时,它先把猎物放在洞穴口,自己先进洞勘察一圈,确保一切安全之后,才把蟋蟀拖到洞穴里去。科学家曾经非常惊叹于掘地蜂的智能,于是针对这个细节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趁掘地蜂进洞勘察时,科学家把猎物拿远一英寸。他们发现,掘地蜂从洞里出来后,会把猎物拖回洞口,放下,然后重新进洞侦查。科学家重复同一个动作40多次,掘地蜂就是不把猎物直接拖进洞里去。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掘地蜂看似智能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基于基因的一种刻板的、自发的行为。针对掘地蜂,哲学家丹尼特提出了一个有点恐怖的问题:“你凭什么确信自己不是掘地蜂?”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时,内心是一颤的。但科学给出的答案,似乎更让人绝望:我们人人都是掘地蜂。研究证明,人类95%的行为是基因决定的自发式反应,而另外5%的所谓理性行为,也往往是既定思维决定的自发式反应。也就是说,我们看似理性的行为,几乎都是刻板的自发式行为。我们以为是“我”在学习和决策,其实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叫“心智模型”在主导人生。决定你能力层次的,并不是你的知识量多少,而是你的心智模型高低。芒格说:“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这个世界上只有0.01%的人能够成为厉害的人,而99.99%都不太厉害。决定性的差别在于你是否掌握了学习背后的道理,你是否拥有更高级的思维模型。
为什么很多行业老手,专业技能非常娴熟,人生却不过尔尔,并没有绽放太多光彩?
前些年,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我爸爸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打麻将,但我发现他麻将三十年打得再多,水平也不上涨,甚至还有倒退。后来,我发现这不是一类人的问题,好多人和好多事都具有普遍性。按照以前的学习理论,这些问题除非归因于天赋太差,好像就无解了。有个著名的理论叫做“一万小时定律”,它认为一万小时的练习能让平凡人变成大师。我也曾经深信这个道理,但我父亲打麻将早超过了一万小时,为什么还不是大师呢?直到我读到了一本书,这个困惑终于解开了,它告诉我们,“一万小时定律”有着巨大的缺陷-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并不必然导向成功,甚至能把你练废。这是为什么呢?低水平的重复练习确实能带来熟练的技能,但同时会让人沉湎于技能带来的自满中,不再进步,不再思考,甚至变得麻木。我们常说“熟能生巧”,但一旦技能“熟”到不用想就“巧”的份上,也许你在这个领域的水平也就戛然而止了。研究表明,一旦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使再多练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如何成为一名仪表技术高手呢,谈一下我的经验。
1、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
这是一个来自国外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结果。相信几年、十几年工作经验的仪表人对这个道理有些体会吧。但我相信:“重要的道理明白太晚将抱憾终生!”所以放在第一条,让刚刚入行的仪表人早点看到!
2、技术不是万能的,仪表人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
在仪表车间技术与人品同等重要,当然颜值也比较重要。在我们这个行业中,技术水平是受人重视和尊重的重要砝码,无论你是做设计、管理、维护甚至是销售,多少你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3、自动化书籍是仪表人进步的阶梯
自动化书籍是仪表人学习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不要过多地指望在工作中能遇到“世外高人”,并不厌其烦地教你。对于花钱买书,我个人经验是:仪表原理和基本知识,看看专业的课本就是了。
书店里各种仪表工维护手册买一本就够了,里面还在教你维护DDZ-Ⅲ型仪表呢,厂家的仪表说明书都比这更实用。
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要将自己的知识面仅仅局限于技术方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教育心理学界为感谢西蒙教授的研究成果,故命名为西蒙学习法。可见,掌握一门陌生的学问远远没有想想的那么高难、深奥。多方吸取、广泛涉猎。
拥有自动化书籍并不表示拥有知识;拥有知识并不表示拥有技能;拥有技能并不表示拥有文化;拥有文化并不表示拥有智慧!只有将书本变成的自己智慧,才算是真正拥有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