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哈佛大学三位致力于“研究贫困”的经济学家,他们没有埋首故纸堆,而是十几年深入五大洲各个贫困国家和地区实地调研,最终凭借“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拿下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今年的获奖者进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们抗击全球贫困的能力。在短短的二十年中,他们基于实验的新方法改变了发展经济学,如今这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
也就是说他们的研究是建立在大量实地和样本分析的基础上做成的,因此更具参考价值,而且他们发现:贫穷并不是因为懒惰。
我们以他们的一本畅销书《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来看一下他们的观点。
1、食品
在最贫穷的一些国家,食品匮乏依然是人们无法摆脱贫穷的原因,对于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人来说,吃不饱就没力气干活。但是,即使在贫困地区,吃不饱仍然不是贫穷的主要原因。实地考察发现:印度某个邦,穷人工资提高之后,他们会选择买更多大米和糖,而不是买更便宜能充饥的小米;在中国西部,穷人获得价格补贴之后,并不是多买主食,而是买了虾和肉;在摩洛哥,人们即使吃不饱也要买电视机。
这种现象看似不合理,为何不把钱多买主食或者积累起来做长久打算呢?经过大量样本调查之后,他们给出结论是穷人的生活太乏味了,而且认为无法改变目前的困境,所以会把钱花在更多不必需的地方,让日子过得愉快点。
2、健康
健康这个很好理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太多了。因此健康投资看起来是一项回报很大的投资,但事实上对于穷人并非如此。
在落后的非洲,即使有慈善机构发放蚊帐预防疟疾,发放消毒剂来净化饮用水,免费发避孕套防止艾滋蔓延……但是人们对预防疾病的意识不是很在意,于是蚊帐被作了婚纱,马桶用来种花,避孕套被当成气球踢来踢去。和预防疾病相反,穷人喜欢小病扛着,扛到最后变成绝症,穷人把钱都花在了治疗大病上,再一次陷入贫困轮回。
3、教育
穷人在教育上面临一个抉择:是让孩子立马干活赚钱,还是先培养十年等以后孩子来回报自己?说白了就是一个短期低收益回报,和一个长期高风险回报。高风险在于培养十年会不会成才,成才之后会不会选择回报父母,在这两个选项中,很多穷困的父母选择了前者,这样整个家庭就在贫困中不断轮回。
4、生育
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发现:人们以往认为的高生育率致贫其实不准确。他们发现,不是生多了孩子导致贫困,而正是因为贫穷才多生孩子。两个原因:一个是贫穷的地区缺少避孕措施,这个我们懂,上一辈父母基本都是五六个兄弟姐妹。更重要的是社会缺少有效的保障体系,多生孩子才能给家庭保障,就像我们常说的人多力量大,人多多干活,父母也能期望有更多养老机会。事实上,单纯数量的堆积并不能摆脱贫困陷阱。
5、风险
事实上,对于穷人来说,要过着更有风险的生活。穷人没有生产资料,也缺少财富积累,只有一份不稳定的工作,甚至是打零工,干一天吃一天。他们的生存风险很大,对同样的风险要比富人受到更多伤害。因此,他们没有向上一个阶层去努力的条件,甚至无法做出改变,一直在贫困陷阱中不能自拔。
6、贷款
相对于富人,穷人更难获得贷款来改变命运。因为穷人成功机会太低,追讨难度也大,还会造成一些社会事件,因此正规的银行都不愿给穷人贷款,或者就是利息很高。穷人贷不到款只能转向小额信贷,甚至高利贷,能成功还好,但是大多数人是饮鸩止渴,进一步滑入贫困的深渊。
7、创业
和贷款类似,穷人资金少,无法获得廉价贷款,也很难扩大生产,穷人创业用九死一生形容都算少的。
8、自我控制
这一部分很有启发。穷人面临更多生理的诱惑,让他们存不到钱,做长期积累投资。比如性、娱乐性消费。理由上面也说过了,穷人生活太苦,需要娱乐来让日子轻松一些。
为了眼前享乐,穷人们无法存到原始积累去实现长远目标,这其实也不能完全怪穷人,因为他们比富人背负更多东西,很多在富人那里感觉不到的事情,在穷人那里就要花费巨大。因此,穷人和富人的区别之一在于穷人要用更少的资源完成更难的任务,这当然不容易。
以上就是书中所说的八大贫穷陷阱,其实总结起来就是:穷人受限于环境和自身原因,一直在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贫穷会限制想象力,让人们失去奋斗的意识。
9、贫穷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外部环境。
同样是穷人:生活在贫困地区的穷人,既缺少有效的信息来做正确的抉择,也缺少有效的保障来改变现状,在这种环境里,即便是出现勤奋、聪慧、积极向上的个体,也几乎无法摆脱贫穷。相反,生活在发达地区的穷人,周围充满无形的助推力量,普通人即便是懒惰、愚蠢、耽于享乐,他们的生活品质也远比贫困人口里最勤奋、聪明、上进的人要好得多,因为这里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有些人终身奋斗所追求的东西,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就是与生俱来的。用另一个我们更熟知的话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