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中有一个故事。主人公冉阿让为了不让姐姐的孩子饿死,偷了店里的面包。被警察抓住后,判了五年徒刑。刑满释放后,饥寒交迫、没有人收留他。当他走投无路时,遇到了一位主教。主教不仅尊重他、让他饱餐一顿,还给他提供了干净的住处。但五年的监狱生涯,让冉阿让失去了善良的本心。他离开教堂的时候,顺手偷走了主教的银器。后来,他被警察抓住,并送到主教身边。他的人生或许将会面对无尽的黑暗。然而,主教却说:这不是他偷的,是我送给他的。冉阿让的心灵再次受到感动,从此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面对警察的主教,其实面对一个矛盾的选择:从教义上讲,他不应该撒谎;从法律上讲,他也不应该撒谎。但是,他撒谎了。他撒谎的结果,是挽救了一个人的灵魂。
人这一辈子,难免会遇到各种矛盾的选择。我们想做个好人,但好人并不容易做。
孟子曾经多次讨论这个问题。最知名的可能是“利义之争”的问题。孟子认为,在利义发生矛盾的时候,君子应该舍身取义。但他还讲过一些更有启发性的观点。古人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男人不能随便拉女人的手。但是,如果嫂子掉到井里应该怎么办呢?孟子的答案很简单:“授受不亲”是“礼”,而施以援手则是“仁”。遇到矛盾的时候,当然是要救的。再如,我们要求君子“言必信、行必果”。但孟子却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樊哙在鸿门宴上劝刘邦“大行不必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其实是一个道理。
最近上海发生了一件事:120救护车执行任务时,遇到了另外一个急症患者。患者家属一直哀求车上的医生救人。但医生说单位有规定,拒绝救治。最后患者死亡了。这件事应该怎么做,道理其实是明白的。
笔者不想责怪一个遵守规则的人,我想讨论的是如何更好地处理问题。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老子的一段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德高的人并不遵守道德的教条,故而是有德的;道德低的人把道德的教条作为最高标准,故而是无德的。《悲惨世界》中的主教,就是这样的有德之人。
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与道德的冲突总是难以避免。中国的古人是很聪明的,他们制定了一些规则。比如“亲亲相隐”,反对亲人之间的告密。如果制度违背了最基本的人性,就是这个制度的问题。在现代法律制度中,也有“紧急避险”、“正当防卫”等法律条文。在特殊的时候,这些条文都是可以引用的。
在遇到矛盾的时候,一个人做出“有德”的判断是需要智慧的。爱因斯坦说:“上帝精明,但并无恶意”。爱因斯坦说的“上帝”其实就是自然规律。人类的一个重要智慧,是学会服从客观规律。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规律发生作用时,不一定对人有利,会让人遭遇两难的选择。但智慧的选择,永远是顺应客观规律。
在宝钢工作时,笔者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胡恒法首席。他几乎每周都要给我打半小时的电话,讨论我们感兴趣的技术问题。他有一句口头禅:“要相信科学”。胡首席后来得了癌症。他去世时笔者正在清华讲课,没有办法参加追悼会。后来打电话给他的女儿。小姑娘详细地和笔者讲了胡首席去世时的事情。他临终前半个月要求停止治疗、搬出医院时。家属反对时,他就对女儿讲“要相信科学”。听到这里,让我潸然泪下:他最终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自己的信仰。
在佛家看来,“善”与“智慧”其实是一体两面:善良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善良。要做一个善良的有德之人,人类需要智慧。
疫情期间,笔者花了点时间读书。几乎每读完一本书,都会觉得邓公实在是伟大。
邓公推动改革开放的时候,难道不知道改革开放会带来一些负面问题?他当然知道。但他更知道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他知道,国家要发展,就需要开放。他知道,社会要进步,就需要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给大家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他知道,经济如果不发展,社会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他知道,争论会带来各种禁区,就告诉大家不要争论......
在与法律规则矛盾时,应该选择善良;在与自然规律矛盾时,应该相信科学。
来源:仪表圈/作者:郭朝晖(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企业研发一线工作20年;优也科技信息公司首席科学家;东北大学、上海交大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国内知名智库、走向智能研究院的发起人之一。原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