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件事让笔者颇为感慨:我们与现代文明的距离,超出了笔者的想象。比如,有些高级别的官员,在溜须拍马时是没有廉耻的;有些知识分子,在需要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时是没有底线的;有些普通的民众,在善恶对错上是没有原则的。
笔者意识到:走入现代文明,教育上应该有两个改变。要从恨的教育转变成爱的教育;从斗争的思想转化为合作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的本质,是走向开放与共赢。
导致这种转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落后时,家庭、国家都会满足于“自给自足”,而占有资源是家庭和民族生存的基础。千百年来,人们往往用战争和暴力手段争夺生存资源;这种斗争的方式是没有底线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恨”的教育、“斗争”的思想,能让人们理直气壮地做君子不齿的事情。如果说有“爱”的教育,往往是限于小圈子;在圈子之外,即便不是敌视、鄙视,人们也总是强调“防人之心不可无”。显然,这两点阻碍了人与人的合作。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用经济手段获取资源更“具备经济性”。这个观点在《人类简史》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与之对应的,就是爱与合作的教育。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极细的分工,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分工与合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改革开放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离不开国际合作。
如果想和别人合作,又总是强调“恨”、强调“斗争”。把别人当成傻瓜吗?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就一定会发生变化。自私和封闭的人,路一定越走越窄;有利他思想的人,才会遇到更多的机会。
当然,合作是有风险的。
寻求合作时,难免遇到骗子和居心叵测者、也总会有些愚蠢又自私的人。面对这些风险,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回到闭关锁国的时代。而是要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能力识别坏人和骗子、结识好的合作伙伴,去对冲合作中的风险。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如果缺乏理性,人的善良会被用来作恶。如果缺乏理性,不仅自己被骗,还会助纣为虐。这些,早已被历史反复证明。
由此可见,理性的教育是走向开放的基础。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合作方总会有自己的私利。有合作自然也会有竞争。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是有底线的竞争、有规则的竞争,比的不是谁更无耻。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现代意识。
来源:仪表圈/作者:郭朝晖,工业自动化博士、教授级高工,专注于工业数字化转型及技术创新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