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工业互联网的关注点不完全一样。我把工业互联网应用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企业内部,一种是企业之间。中美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企业间。在笔者看来:美国往往是高科技公司利用工业互联网掌控高端供应链。中国则常常是互联网公司整合低端产业链。
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奇怪。
美国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制造技术外流。美国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不仅远远超过中国,也超过了制造强国日本和德国。从经济上看,制造环节外移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制造业对于美国相当于农业对于中国:涉及到国家安全和发展,丢不得。工业技术大体包括两个部分:产品和工艺。美国的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很强、可以本土化,通过工业互联网,美国公司有望掌控国外代工厂的工艺技术,从而把制造环节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苹果公司等就在尝试这种做法。这种做法有点像中国的部分科技企业:把软硬件结合在一起,就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
中国面临最严峻的问题之一是低端产业的升级。随着GDP的不断上升和老龄化、少子化的来临,中国受冲击最严峻的产业其实是服装、鞋帽、农业等劳动密集型领域。在我国,这些产业基数大、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但产业基数大意味着市场大、技术和复制空间大;企业规模小意味着成本必须低,但还意味着技术提供方的竞争对手弱;工业技术含量低意味着互联网企业容易介入。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善于整合资源,低成本提供服务和管理能力。阿里讯犀进军服装、拼多多的黄铮辞职关注农业,或许都是出于这种考虑。
在我国的实践中,县域经济、工业园区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有许多案例。我估计:在未来的十年,这个领域是中国互联网应用的蓝海。中国的地级市、县、乡镇政府或许应该多关注一下这个领域,少关注时髦的高科技。
作者:郭朝晖(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企业研发一线工作20年;优也科技信息公司首席科学家;东北大学、上海交大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国内知名智库、走向智能研究院的发起人之一。原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